845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
簽名:Morandi
布面 油畫
1949年作
35.5×40.5cm
來源:1.Lionello Venturi收藏,羅馬;
2.私人收藏,羅馬。
展覽:1.“莫蘭迪成熟時期作品展”,M.帕斯夸、J.van Geest策劃,Tyelers博物館,哈勒姆,荷蘭,1996年3月1日-5月12日;
2.“1922年-1964年:喬治·莫蘭迪·的繪畫作品”M.帕斯夸策劃,斯科拉法尼宮,巴勒莫,意大利,2002年5月3日-6月16日;
3.“喬治·莫蘭迪在羅馬”,M.帕斯夸,Campaiola藝術工作室,羅馬,2003年3月27日-5月27日;
4.“喬治·莫蘭迪在意大利:1912至1962年作靜物”,國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美術館,盧森堡,2005年2月4日-3月13日;
5.“喬治·莫蘭迪:靜物”,Robilant+Voena及Galleria d’Arte Maggiore畫廊合辦展覽,倫敦,2011年10月12日-11月29日;
6.“顏色的對話-喬治 ·莫蘭迪與埃托雷 ·斯帕萊蒂” ,Galleria d’Arte Maggiore畫廊,博洛尼亞,2014年10月25日-2015年1月31日。
出版:1.《莫蘭迪的成熟期作品》p73,Grafis Bologna,1996年;
2.《喬治·莫蘭迪繪畫》p93,Edizioni,2002年;
3.《喬治·莫蘭迪在羅馬》p88,2003年;
4.《喬治·莫蘭迪在意大利:1912至1962年作靜物》p29,Mazzotta,米蘭,2005年;
5.《喬治·莫蘭迪:靜物》p29,2011年。
6.《莫蘭迪畫作編目》第二卷1948至1964年,圖696,蘭貝托維塔利,ELECTA,米蘭,1977年-1983年。
Giorgio Morandi
1890-1964
Still Life
Signed 'Morandi'
Oil on canvas
Dated 1949
PROVENANCE
1.Lionello Venturi collection, Rome
2.Private collection, Rome
EXHIBITED
1.'La Maturita di Morandi' , curated by M.Pasquali and J.van Geest, Tyelers Museum, Haarlem, Holland, March 1-May 12,1996
2.'Giorgio Morandi Dipinti 1922-1964' , curated by M.Pasquali, Palazzo Sclafani, Salone delle Bifore, Palermo, May 3-June 16, 2002
3.'Giorgio Morandi nelle raccolte romane' , curated by Marilena Pasquali, Studio d' Arte Campaiola, Rome, March 27-May 27, 2003
4.'Giorgio Morandi et la nature morte en Italie 1912-1962' , Musee National d' Histoire et d' Art, Luxembourg, February 4-March 13, 2005
5.'Giorgio Morandi: Still Life' , exhibition organized in partnership with Galleria d' Arte Maggiore, Robilant+Voena, London,
October 12-November 29, 2011
6.'Giorgio Morandi.Ettore Spalletti.Un dialogo di luce' , Galleria d' Arte Maggiore, Bologna, October 25, 2014-January 31, 2015
LITERATURE
1.La Maturita di Morandi, p.73, Grafis Bologna, 1996
2.Giorgio Morandi Dipinti, p.93, Edizioni, 2002
3.Giorgio Morandi nelle raccolte romane, p.88, 2003
4.Giorgio Morandi et la nature morte en Italie 1912-1962, p.29, Mazzotta, Milan, 2005
5.Giorgio Morandi: Still Life, p.29, 2011
6.Morandi.Catalogo Generale.Volume secondo 1948-1964, No.696, Lamberto Vitali, ELECTA, Milan, 1977-1983
RMB: 8,000,000-10,000,000
第一眼的觸覺是平淡,彷彿是晨霧中的物體?;蛟S就在這短暫的幾秒鐘內,它錯失了你的注意??墒侨绻o它第二次機會,你會發(fā)現它比想象中要美,當你慢慢走近,會被它深深吸引,在眼光流轉于畫布上時,逐漸陷入了某種莫名的空間,安靜而渺遠,一時間恍惚的錯位,似乎見到了畫家所見的場景,你成為了他,感知到了他。
喬治·莫蘭迪的世界,有著自己的組織方式,他所注意的,不是光影,也不是體積,而是邊緣。自文藝復興到當代繪畫,邊緣線一直是畫家們關注且不斷研究的問題。安格爾以擅長描繪邊緣線聞名,然而邊緣線于他只是獲得體積感的手段,從未有人如莫蘭迪一般執(zhí)著于邊緣線的描繪,并且呈現出如此微妙且動人的畫面。莫蘭迪的作品很“薄”,這種薄在油畫中是十分不討巧的做法,視覺體積的厚度與顏料厚度直接相關,缺少覆蓋與層次,也意味著將更難表現物體的體積感。他在繪畫時刻意減弱了物體色彩的純度,并且淡化光影對比,使得表現體積與空間的重擔全部壓在了“邊緣線”上。如果仔細觀察這幅作品,其中的每一根邊緣線都會有所變化。右側書本中間的白色區(qū)塊,靠向外部的邊緣稍亮而鋒利,內側的邊緣稍暗而略顯模糊。于是空間被退了進去,左側杯子的投影也被巧妙的畫出。左側藍色條狀花紋的杯子是畫面的中心,畫家在這里加重了色彩的純度與光影,中間藍色條紋成為對比最強烈的地方,邊緣有力而清晰,在杯子向左右轉入內測的時候,邊緣開始顫動,最后與背景相融,變得模糊不清。杯子內側口沿的邊緣既灰且淡。略帶扭曲的形體并沒有削弱它的精準,內在關系的準確更加凸顯出畫家過人的能力。后部紅色的體塊邊緣抖動,轉折模糊,于是位置被推后。
這一切微妙的邊緣,在畫家輕松的筆觸下油然而生,似乎失之偏頗卻又理所當然,特立獨行卻又經典悠遠。在以層層厚積的顏料堆砌存在感,巨幅畫面博人眼球的作品前,莫蘭迪的畫作顯得如此平淡,甚至險些被誤認為初學者。只有對繪畫抱有最虔誠的信仰和自甘平凡的勇氣的人,才能如他一般作畫。沒有曲折的生平也沒有強烈的觀念,他只用作品與世人對話,讓我們在此向這位大師致敬。人類繪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萬年至1.5萬年前,相信尚有在此之前,而未能得到保存或者未被發(fā)現的。人類于遠古時代便開始繪畫,唯一的解釋就是它存在于人類的天性之中,是與人類一同衍化而形成的本能。由此,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應當是能夠符合人類天性的藝術。這也解釋了為何好的藝術品可以跨越文化、跨越時間,而被人們所欣賞。然而“美”的定義并不是一個確定項,人們并不會永遠膚淺,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美”會變得更加完善與醇厚,正如兒時的蜜糖變成長大后的美酒。隨著這個過程的向前推進,“美”的定義將漸漸趨于真理,也就是“道”的境界。這便是大師所能帶給我們的啓發(fā)。
莫蘭迪曾說過:“我本質上就是一位專畫靜物構成的畫家,我的畫作交流的是寧靜和私密感。我最看重的,是情緒”。對莫蘭迪來說,無論在私人生活還是公眾場合中,他始終都保持著安靜與謙和。1930年至1956年間,他被博洛尼亞美術學院聘為蝕刻畫教授。雖然莫蘭迪一心希望能夠安靜地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中,但也難免陷于社會危機與政治動亂,甚至被拘捕囚禁。1948年,經歷戰(zhàn)亂后的莫蘭迪獲得了威尼斯雙年展的一等獎。這是莫蘭迪的繪畫生涯中的轉折點,當時大量的收藏家與畫廊開始收藏他的作品。1949年,就在他的繪畫巔峰,莫蘭迪創(chuàng)作了這幅《靜物》。盡管莫蘭迪至此聲名鵲起,但他依舊時刻保持著警醒。他將自身安靜的生活狀態(tài)視為自己繪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條件:“我從來過的都是一種非常安靜而隱退的生活……我唯一希望的東西是獲得平和安靜,以便工作”。莫蘭迪如此平淡的生活狀態(tài)在我們看來是稀疏平常不過的,但與同時代的畫家相比,卻是極其的特殊。
為何這幅在意大利法西斯動蕩末年繪制的靜物小畫,在那個時代早就坍塌了之后,仍然會吸引今日的我們?近年來,莫蘭迪的回顧展此起彼伏,而這幅作品的出現率又是如此之高,不得不使我們駐足凝視。莫蘭迪的作品充斥著文藝復興早期與現代氣息相融合的味道。在對《靜物》長久的觀看之后,我將目光放置在了帶著藍色花紋的花瓶上。作為有著濃烈的文藝復興早期色彩的黃色的補色,莫蘭迪有意識地選擇了藍色,這標志性的風格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能看見。也正是運用了這種方式,莫蘭迪筆下的靜物能夠一個個清晰地站出來。莫蘭迪的色彩上帶有安吉利柯修士的虔誠與克制,筆觸中也透出喬托式的天真與純凈。傳統(tǒng)的靜物畫家常常以一分為二的方式去把控作品,而他卻能對同色系作一分為四的處理。歷代畫家時常會在繪畫作品中不經意地透露出他所擅長的一個方向,就像丟勒的線條與提香的色彩,但莫蘭迪的色彩與形式非常理智地平衡于框架中,平衡于他向塞尚學習的幾何理念之中。
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中說:“在繪畫上也是如此,有限的幾個對象足以構成尊嚴感。我并不喜歡繪畫中的貧瘠;但是我也不喜歡沒有尊嚴感的豐富?!蹦m迪同樣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即使在一個簡單的題材里,一位偉大的畫家仍然可以實現讓我們即刻產生感動的情感強度和視覺莊嚴。”能夠在描繪豐富情緒之時依舊保持畫面的尊嚴,在于他規(guī)律的日常生活與清醒的藝術認知。莫蘭迪對作品的售價漠不關心,反而更在意收藏者來自何方。他幾乎不接受委托作畫,唯一的一幅也僅僅只是同意了委托者想要他繪制的題材而已。如此固執(zhí)己見的藝術家,固執(zhí)到用心中溫暖的光線,照向了作品。
喬治·莫蘭迪 1890 年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亞,卒于1964年。意大利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莫蘭迪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1907 年入波洛尼亞美術學院學畫,1930 年至1956 年在該院教授版畫。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義,對塞尚的靜物和風景畫 頗感興趣,也模仿過立體主義。在經過興奮、茫然、探尋后,莫蘭迪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他開始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探索,以靜物畫著稱,成為 20 世紀最受贊譽的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