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 號至第1254 號為朱省齋舊藏
朱省齋(1902 ~ 1970),本名朱樸,字樸之,號樸園,亦號省齋。晚年移居香港時改名朱省齋。生于江蘇無錫。曾就讀于上海的中國公學(xué),畢業(yè)后進(jìn)商務(wù)印書館的《東方雜志》擔(dān)任編輯。后來加入國民黨,被派往歐洲考察。在歐洲期間,結(jié)識汪精衛(wèi)等國民黨籍人士。回國之后,在汪精衛(wèi)和友人的引薦下,開始了棄文從政生涯,曾出任過一些國民政府經(jīng)濟管理部門中的閑職。1942 年3 月,朱樸在上海創(chuàng)辦文史雜志《古今》半月刊,并自任雜志社社長。另外還是著名的中國古代書畫的鑒賞家,與張大千、吳湖帆、溥儒等人有交往。
出版物書影
“ 我的行篋中還攜有明人字頁四張:
一是吳匏庵的短札,
一是劉完庵的詩簡,
一是王濟之的詩稿,
一是祝枝山的《盧廷玉像贊》。
各有千秋,俱堪欣賞。
這四頁上并有名藏家朱臥庵、繆文子諸氏的印章,尤可珍玩?!?/span>
——朱省齋《書畫隨筆》,P205,國家圖書館
▲2021西泠秋拍
1251-1254
祝允明(1460 ~ 1526) 罕見南京任上用宋紙本書 盧廷玉像贊
劉 玨(1410 ~ 1472) 和沈恒吉詩 美人帖
吳?寬(1435~1504)?承詩帖
王 鏊(1450 ~ 1524) 平生蹤跡帖
紙本 鏡片
51×29cm
36.5×20.5cm
30.5×20cm
34.5×27cm
出版 :1.《 圖說朱省齋讀畫記》圖版,牛津出版社,2022 年。
著錄 :2.《 書畫隨筆》P112、144-145,星洲世界書局,1958年。
3. 《省齋讀畫記》P90,大公書局,1959 年。
4. 《省齋讀畫記》P90,一書齋書局,1960 年代。
5. 《書畫隨筆》P169、205,國家圖書館。
說明:明末清初朱之赤、毛懷、金德鑒、朱省齋等舊藏。
說明:祝允明在“諸體兼善”、“有明第一”書家形象之下, 其明中期文學(xué)家的內(nèi)核不應(yīng)被埋沒。此本《行書盧廷玉像贊》作為祝氏新發(fā)現(xiàn)的完整文章作品,意義重大。在這樣一篇應(yīng)用文像贊中, 祝允明不僅以“于我乎……于我乎”力追古奧的句式彰顯他作為“古文辭”運動的主要倡導(dǎo)者的文學(xué)追求, 更在其嚴(yán)謹(jǐn)精修的行楷書風(fēng)之上表達(dá)其浪漫主義文風(fēng), 此作兼祝氏文學(xué)與書法雙絕, 可稱珍貴。
文書雙絕之外, 祝允明對于《行書盧廷玉像贊》的重視程度于書寫所用紙墨以及格式可見一斑。此作以宋代公文紙寫就, 透過紙幅仍依稀可見背面公文字跡, 佳紙之余, 其所用古墨精良, 墨筆行文之中色澤通透、濃淡呼應(yīng)。面對如此高規(guī)格的書寫用具, 無怪乎祝氏會選用嚴(yán)肅工整的書體以示匹配。而從此作“平闕式”的整體格式以及“孝皇有詔”保留抬頭等諸多細(xì)節(jié)中不僅體現(xiàn)時代特征, 更表達(dá)出祝氏嚴(yán)格恪守書寫格式, 一絲不茍完成此作的認(rèn)真態(tài)度。紙精墨妙、文佳書絕, 是距今五百年前祝允明對待得意之作力求完美的證明。祝允明于嘉靖元年(1522 年)任應(yīng)天府通判僅一年, 從此作款識“應(yīng)天府通判祝允明贊”可知此篇像贊即作于此年南京任上, 是年春二月祝允明得覽趙孟俯所書《圓覺經(jīng)》并敬書一過, 也可見本作書體之起源。而像贊人物盧廷玉即吳中鄉(xiāng)賢盧珪, 家居葑門塘。祝書中“吳公有文”即指禮部尚書吳寬曾親自為盧廷玉作《葑門塘改造二橋記》以記其事跡善舉, 可見盧廷玉其時名聲之斐然。此外本作上遍鈐明清民國歷代藏印, 自明末朱臥庵起, 祝書經(jīng)由清代毛懷、民國朱省齋等遞藏, 并著錄于朱省齋《書畫隨筆》書中, 可謂流傳有序。另有吳寬、劉玨、王鏊三幀詩牘, 均為明中期三大書家及文學(xué)家的新發(fā)現(xiàn)完整詩文作品, 實屬珎罕。其中吳寬作品書于最晚年, 詩牘中“原博”用印其邊框已缺失大半, 此正符合其晚年印章之特征。而劉玨作品流傳絕少, 并且其詩牘用紙為暗花“秋菊”箋紙, 雅致之極。王鏊詩文用典獨特,盡顯其文壇巨擘之身份。四通書札各領(lǐng)風(fēng)騷, 于這些作品可真正還原十六世紀(jì)明中葉的吳門風(fēng)流。
▲2021西泠秋拍
1261?
朱?賡(1535~1609)書、王士禎(1634~1711)等跋?內(nèi)閣首輔期間?罕見密札手稿冊
紙本?冊頁(共十八頁)
說明:王士禎、宗稷辰、畢應(yīng)辰等題跋。愛新覺羅·崇恩、嚴(yán)修、沈淮、丁彥臣等鑒藏。
??王士禎、宗稷辰題跋
作為明朝萬歷年間的內(nèi)閣首輔,朱賡的書跡流傳甚少,此部信札冊當(dāng)為市場僅見。繼李東陽、張居正、申時行等首輔名臣之后,朱賡在其短短兩年間的首輔生涯中可謂如履薄冰、步步驚心,此時朝廷正值“朝政日弛,中外解體”之時,朱賡雖不如張居正有大刀闊斧改革之舉,但其謙謹(jǐn)慎微的處事之風(fēng)亦幫助大明帝國的經(jīng)濟和民生在風(fēng)雨飄搖的危難時期得以存續(xù),正如明史中對他的評價“醇謹(jǐn)無大過”。
此尺牘冊多涉及朱賡同地方高官間的公事往來,內(nèi)容涵蓋軍事、經(jīng)濟、民生等,據(jù)此即可推斷本冊應(yīng)正為朱賡擔(dān)任首輔期間所作,如信中多次同地方要員討論“災(zāi)變異?!薄ⅰ懊窀F盜起”、“安內(nèi)攘外”等時局動蕩之形勢,更有“百僚之上”之用辭,從中可見朱賡擔(dān)任首輔期間憂國憂民、情系民生之心,更可一窺此時明朝時局之艱辛。
朱賡本開最末提及“百僚之上”,指名其首輔身份,說明此冊為其在首輔任上所作。
因此,本冊作為朱賡任職內(nèi)閣首輔時期的公事往來信札冊則更為難得,而級別之高更是無可比擬。
本冊尚存清代原裝裱,識者當(dāng)為寶之。
畫心:35.5×25cm×11?25×17.5cm×2?
題跋:25×17cm×2?38.5×29cm×3
▲2021西泠秋拍
1255
王谷祥(1501~1568)?三十九歲書 千字文冊
紙本?冊頁(十二頁選二)
1540年作
說明:顏世清題跋及題簽。???
本拍品為目前為止王谷祥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其創(chuàng)作年份最早的千字文,時年三十九歲。
王谷祥的父親王觀嘗從文征明的祖父文洪學(xué)習(xí),王、文兩家為世交。王谷祥少年時,已由文征明引為忘年交。王谷祥作此冊三十九歲時,文征明七十歲,書風(fēng)已是爐火純青,王谷祥此件書風(fēng)恰好更接近文征明。
31×24cm×11?24×14.5cm
▲2021西泠秋拍
1256
王世貞(1526~1590)書、曹思邈[明末清初]、侯?汸[明末清初]跋?婦女之文帖
紙本?冊頁(三頁)
說明:王文心舊藏。??
明代書札有明朝同時代題跋的作品較為少見。此通王世貞書札,有明末曹思邈、侯汸跋尾,且大小、紙張一致。
曹思邈題跋先是稱贊三吳地區(qū)人文之秀。后面嘆息因戰(zhàn)爭烽火,所剩前賢尺牘已不多,而理耕社長搜羅若此,僅敢附詞組言。侯汸題跋中亦提及禮耕社長搜羅前賢尺牘,也提及從王世貞信札中仍能感受到其忠君愛國之哀痛。
26×25cm?29.5×27cm?29×27cm
▲2021西泠秋拍
1260?
莫是龍(1537~1587)?懷仰帖
紙本?手卷
說明:金望喬等鑒藏。
98.5×18cm
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263?
吳偉業(yè)(1609~1671)?夏山帖
紙本?橫披
出版:《簡社》第二輯22-23,簡社雜志社,2015年。
說明:信札中提及自己因為姻黨糾紛等苦于舟車奔走,即使在年終歲尾,仍然不得安穩(wěn),漂泊在三泖之間。并提及近來自家小園稍有改進(jìn),稍得荒落之致,并希望閑時蘭老、揆老等人來家中小敘。又提到自己“本具塵外之想”,但是因為妻子,未能有此想法。并發(fā)誓來年游遍浙東西山水,但是詩酒之緣只能與諸位共享。信中提及揆老應(yīng)為王揆。
王揆(1619~1696),字端士,一字芝廛,清太倉人。王時敏次子,王原祁之父。順治十二年(1655)進(jìn)士,康熙中薦鴻博不就。工詩,與黃與堅等并稱“婁東十子”。魏公或為魏象樞。魏象樞(1617~1687),字環(huán)極,一作環(huán)溪,號庸齋,又號寒送,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人。崇禎十五年舉人,順治三年進(jìn)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以清廉直諫名動一時,治學(xué)主張經(jīng)世致用,屬理學(xué)派。工書法,尤長于行書。有《寒松堂集》十二卷。澹老應(yīng)為盧澹巖。
75.5×16.5cm
本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262??
陳繼儒(1558~1639)?種茶帖等三幀
灑金紙本?鏡片(三幀)
出版:《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P180-181,香港大學(xué)美術(shù)博物館,2004年。
展覽:“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展”,香港大學(xué)美術(shù)博物館,2004年3月至6月。
22×13.5cm×3
出版物書影
▲2021西泠秋拍
1257??
王穉登(1535~1612)?生兒歌及元日春雨帖
紙本?立軸(雙挖)
25×22.5cm?30×28cm
▲2021西泠秋拍
1264??
孫承澤(1592~1676)?行書?錄明理學(xué)家言
灑銀紙本?冊頁(共八頁)
說明:吳小如等題跋。
20.5×10cm×7?20.5×11cm
▲2021西泠秋拍
1265?
宋?犖(1634~1713)?為高士奇作?初春帖
紙本?信札(一通二頁)
著錄:《宋犖全集》(四)卷八P1674,浙江古籍出版社。
說明:高士奇上款。程瑤田鑒賞。畢沅鑒賞并題跋。
信札存清代裝裱,其中題跋按原信尺寸重新剪貼排列,似為刻碑刻帖之原稿。
信中“至”為宋犖次子宋至(1659~?),字山言,晚號方庵,河南商丘人,宋犖次子、宋筠弟,清藏書家??滴跛氖旯镂矗?703)官翰林,授編修。著有《緯蕭草堂詩》、《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等。
畫心:31.5×17.5cm?19.5×17.5cm?題跋:17.5×8cm
▲2021西泠秋拍
1266?
陳子壯(1596~1647)書、伊秉綬(1754~1815)補書,黎湛枝(1870~1928)等跋?陳文忠公十四札冊
紙本?冊頁(共三十一頁)
說明:明末詩人歐主遇上款。伊秉綬補書并題跋。黎湛枝、溫肅、朱汝珍題跋。徐炘、吳毓麟、鐘葆珩、潘寶鐄、蘇若瑚、譚祖任、吳遠(yuǎn)基舊藏。鐘葆珩題簽。
此為陳子壯、伊秉綬信札冊,計有36頁,含陳子壯信札14通20頁,伊秉綬臨書6通6頁、文稿1頁,圍繞書畫往來、雅集燕飲、詩歌酬唱、詩文推敲、訪客覆信、租館租田、京口歸舟等而作,談及張居正、諸邦憲、何洛文、魏體明等,均為明嘉靖朝進(jìn)士。
據(jù)諸家題跋,此冊原為伊秉綬同門徐炘所斂藏,伊秉綬曾受徐“慨然分惠三頁”,于是將其所分得者臨之以回饋徐氏,即附于冊末數(shù)頁。伊氏跋文署款剝蝕,“八年”前一字疑為“慶”,或可推知此跋作于嘉慶八年(1803)。
此冊從徐炘秘篋中流出后,經(jīng)吳毓麟長期庋藏,后“不知如何遺失”,吳氏哲嗣遠(yuǎn)基搜訪積年而不得,逆料已由譚祖任(字瑑青,“譚家菜”創(chuàng)始人)輾轉(zhuǎn)購藏。1922年春,譚氏在京邸宴客,其間以所藏示諸來賓,席間黎湛枝識得此為“幼舫(吳遠(yuǎn)基)家故物”,譚氏遂“許原物歸趙”。吳遠(yuǎn)基聞訊,亟登譚門“備價贖歸”。
陳子壯為南粵先賢,被后世尊為“廣東古八賢”之一、“嶺南三忠”之一。信札寫作之時,正值晚明內(nèi)憂外患之際,陳氏以直諫遭黜,身歸廣東故里。罷官期間,陳子壯集結(jié)好友歐主遇、黎遂球等復(fù)修南園詩社,常有詩酒唱和,對促成沉寂近百年的嶺南詩壇的復(fù)蘇具有突出貢獻(xiàn),因而被時人譽為“南園十二子”。值得一提的是,此后清軍鐵騎南下,包括陳子壯在內(nèi)的諸詩家?guī)缀蹙离y于抗清斗爭中。
尺寸不一(冊頁尺寸:32.5×18.5cm)
▲2021西泠秋拍
1268?
林時亮(1598~1683)、林道榮(1639~1708)、林豐高(1634~1709)等明代福州地區(qū)遺民?稱水軒諸名流聯(lián)句唱和卷
絹本?手卷
展覽 :“崛起之路——中國近現(xiàn)代對外交往文物展”,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5年。(出版于展覽圖錄第3-5頁)
說明:本標(biāo)的不包括軸頭貼片。?
本拍品為罕見明末流亡日本遺民書法長卷。
卷首為明末敬義齋主人沈自彰隸書引首,其次為稱水軒聯(lián)句。聯(lián)句內(nèi)容為林道榮抄寫劉東閣、顧長卿、何倩甫、林上珍、林豐高、劉道昌、宗澄、高春忠、宗茂、林時亮等人創(chuàng)作聯(lián)句。再次為顧長卿、林時亮、何倩甫、林上珍、劉東閣、梅應(yīng)寀、宗茂、林豐高、劉道昌、繼光、高春忠、大胡國矩、沈自彰、黃公溥等人題跋并題詩,詩中都提及此“稱水軒”。在每人每段詩詞的落款中不乏明遺民和遠(yuǎn)祖某某的說法,由此可知這些人皆對于滿清入關(guān)表示不滿,但是只能用這種書面寫就的方式去表達(dá)心中的郁結(jié)。
在顧長卿題跋中說明了“稱水軒”名字由來,“文翻澥之瀾,學(xué)窮洙泗之宗,既渺于彭蠡,亦矌乎瀟湘,冰崖雪岸,每與翠微而互映”,所以“主眷稱水,贈號名義兼得。揣主之意,欲潔其心而宏其量”“雖使昏明浩蕩,注之而不濫尾閭”。
深究這些作者的身份屬性,實均為明代流亡日本的遺民,在諸多古籍中均有記載。時間大約為萬歷四十六年(1618)即日本元和四年到1623年前后甚至之后來到長崎。從15世紀(jì)中期即明宣德年間開始,我國東南沿海居民因為從事與日本的海上貿(mào)易,逐漸移居到日本九州島地區(qū)。如鹿兒島、五島列島、長崎、平戶等地。明崇禎八年(1635),即日本寬永十二年五月,德川幕府發(fā)布第三次鎖國令,規(guī)定中國、荷蘭等外國船舶只能就近入長崎港。此后渡日唐人都先到達(dá)長崎。??
長崎唐人在異國形成了自己的社會,秉持著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宗教信仰,所以這個社會在整體上是團結(jié)和諧、互相合作的。另一方面因為出生地和語言習(xí)俗的不同,也因為德川幕府會根據(jù)不同出身地的來舶船只而區(qū)分對口貿(mào)易的不同需要,因此長崎唐人結(jié)成了三大群體: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出身者(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福建福州府(福州地區(qū),含福州、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等);福建泉州府與漳州府(閩南地區(qū))出身者。
本卷即為福州府地區(qū)諸位名流因會于稱水軒,以此為雅會而作此,實為方志之重要材料。
750×34cm
拍品外形
▲2021西泠秋拍
1281
錢謙益(1582~1664)?明亡以前?自書詩卷
紙本?手卷
1643年作
著錄:1.《矩園余墨·序跋第二輯》,民國石印本。
2.《矩園余墨·序跋第二輯》,神州圖書公司,1970年。
3.《矩園余墨》序跋第2輯P145,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30冊.矩園余墨序跋(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5.《何澄·下》P581,三晉出版社,2011年。
6.《葉恭綽》P93,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
7.《葉恭綽全集·上》P750,鳳凰出版社,2019年。
說明:葉恭綽舊藏并題跋。
作于明亡前一年1643年,錢謙益時年六十一歲。美國圣芭芭拉藝術(shù)博物館藏錢謙益行草自書卷,后有清代趙懷玉、張維平、徐同柏等跋,風(fēng)格與本拍品完全一致。
畫心:404.5×20.5cm?題跋:86×25cm
拍品外形
錢謙益行草自書卷,后有清代趙懷玉、張維平、徐同柏等跋,美國圣芭芭拉藝術(shù)博物館藏品。與本拍品同為明亡以前所作,兩件用筆完全一致。
▲2021西泠秋拍
1274??
魏象樞(1617~1687)?為衛(wèi)周祚作?龍門帖
綾本?鏡片
1672年作
著錄:1.《寒松堂全集》卷之七P4,魏象樞撰,清康熙刻本。
2.《寒松堂全集》卷之七P46、47,中華書局,1991年。
說明:衛(wèi)周祚上款。
本拍品為魏象樞康熙十一年(1672)為同鄉(xiāng)前輩好友衛(wèi)周祚踐行所作。
衛(wèi)周祚備受順治、康熙兩任皇帝賞識,順治年間已任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刑部尚書,保和殿大學(xué)士,正一品加一級,位極人臣??滴醢四辏?669)三月,衛(wèi)周祚因病回原籍調(diào)理。
康熙十一年(1672)即魏象樞作此《龍門帖》之年,康熙諭吏部請衛(wèi)周祚重新出山任職:“原任大學(xué)士衛(wèi)周祚品行端方,清慎素著,曩以引疾請告,回籍調(diào)理。今閣務(wù)殷繁,贊理需人,著即召取,馳驛來京,人閣辦事”。衛(wèi)周祚又入朝輔理政務(wù),改內(nèi)國史院大學(xué)士為保和殿大學(xué)士兼戶部尚書。因此魏象樞詩中有“寵眷為酬天下望,清操真荷兩朝知”之句,對同鄉(xiāng)衛(wèi)氏極盡贊美之情。此年春日魏象樞正丁憂在家,因此有送行之詩流傳于世。
41.5×35.5cm
著錄書影
▲2021西泠秋拍
1277??
胡?渭(1633~1714)?行書?潘貞女詩
紙本?鏡片
27.5×27cm
▲2021西泠秋拍
1278??
尤?侗(1618~1704)?天下文章帖
紙本?立軸
說明:朱檉之舊藏。
尤侗此作為贈蘭翁老祖臺詩稿。蘭翁或為李馨。李馨[明末清初],字蘭若,狄道縣人。貢生。曾任景陵代理知縣。狄道為今甘肅臨洮,所以“關(guān)西夫子至江東”,故該詩應(yīng)為祝賀李馨升遷之作。
31.5×24.5cm
▲2021西泠秋拍
1279?
石?濤(1642~1718)?行書?牛賦
紙本?鏡片
說明:本作書于有暗紋的箋紙之上,故枯筆中殊有隨紋路之連斷。
28×18.5cm
▲2021西泠秋拍
1282??
周亮工(1612~1672)?狂喜帖
紙本?鏡片(一幀二頁)
說明:存原信封題字“通家弟周亮工拜。”一頁。??
此信或為周亮工回致其子侄之師,因身處患難,故其來時未曾接待,深表歉意。現(xiàn)在與其另約時間,望其赴宴。另外感謝其所贈書扇詩文。
27×12cm?27×9cm
▲2021西泠秋拍
1283??
曹?溶(1613~1685)?體中帖
紙本?鏡片
27×11cm
(局部)
▲2021西泠秋拍
1301?
成親王(1752~1823)?隨乾隆帝至避暑山莊詩稿卷
紙本?手卷
1785、1787、1788年作
詩文著錄:《詒晉齋集》卷二,清道光二十八刻本。
說明:載銓、載鏗、顧麟士鑒藏。
詩稿中提及“乙巳隨駕”、“丁未隨駕”、“戊申隨駕”,又提及密云、薊州,可知此詩稿為隨皇帝去熱河行宮避暑之時所作。另有提到“七旬有五仍乘馬”,說明此人七十五歲仍然騎馬啟程,可知作者跟隨的皇帝為乾隆帝,時間為1785年。在《清通鑒》中提及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五月丙寅(即五月十八),帝以秋狝木蘭自圓明園啟鑾。另有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五月甲戌(即五月初八),帝秋狝木蘭自圓明園啟鑾。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五月庚辰(即五月十九),帝以秋狝木蘭自圓明園啟鑾。
本卷由載銓、載鏗舊藏。載銓曾專門修《詒晉齋集》并題序,稱修書此事為“嗣王襲封后首舉是事,不可再待”,可知載銓對于成親王永瑆作品之重視。而載鏗為乾隆帝玄孫,永瑆生三子,次子綿懿過繼給乾隆帝皇三子循郡王永璋為嗣。綿懿次子奕經(jīng)封二等輔國將軍,因事被革。奕經(jīng)即載鏗生父。故該卷自載銓到載鏗,流傳有緒。
143×30cm?72.5×30.5cm?87×30.5cm
詩文著錄:《詒晉齋集》卷二,清道光二十八刻本
▲2021西泠秋拍
1302?
阮?元(1764~1849)、翁方綱(1733~1818)?詠古劍柄拓本
紙本?橫披
出版:《金石齊壽——金石家書畫銘刻特集》P198-199,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年。
說明:此古劍柄拓本有阮元、翁方綱題跋考釋,蔡之定觀款。俞子才舊藏。
據(jù)阮氏題跋可知劍柄為阮元門生陳均(號受笙)得自陜西,阮氏題跋中對古劍鐔臘之名制論之頗詳。
121×39.5cm
出版物書影
▲2021西泠秋拍
1298?
蒲松齡(1640~1715)?行書?聊齋詩興之詠菊詩
紙本?鏡片(二頁)
說明:端方舊藏。
28×16cm×2
▲2021西泠秋拍
1307??
袁?枚(1716~1797)?為嚴(yán)觀作?春娘帖
紙本?鏡片(一幀二頁)
說明:嚴(yán)觀上款。張大千鑒藏。
信中提及霞裳即為劉霞裳。劉霞裳[清],名志鵬,字霞裳,山陰人。袁枚弟子。
信中關(guān)心劉霞裳是否已到揚州,并指出其“冒三不韙”,而去揚州實屬不該,此行必不順利。另說劉霞裳外表溫和內(nèi)心剛愎自用,將來失意之后回來必定不覺得自己行事有問題。
21×13cm×2
▲2021西泠秋拍
1315?
張廷濟(1768~1848) 三十五歲作 《清儀閣古泉目》未刊完整稿本
紙本?線裝冊(一冊)
1803年作
說明:褚德彝舊藏。黃士陵題耑,周星詒、褚德彝題跋。褚德彝并題簽。
此為清嘉慶八年(1803),年僅35歲的張廷濟手定《清儀閣古泉目》完整稿本一冊,約40頁,含褚德彝題跋三則,及周星詒、黃士陵手寫書名。光緒癸卯(1903年),褚德彝題寫書牌,擬以此寫定本刊刻出版。至今未見刊本行世。
文稿分“十貨”“齊刀”“貨泉”“五銖”“宋正品”“梁正品”等目,“于所得泉文均摹寫泉幣篆文,并注所得年月于每泉之下”,有“乾隆乙卯嘉善唐籛亭友婿所贈,足斷,余用漆漆牢”,“嘉慶丙辰購于嘉善曹氏”等諸多注文,由此可窺知張氏清儀閣藏古泉的主要來源,或為購藏、
或為受贈,涉及吳兔床、唐籛亭、錢夢廬、俞友芝、韓桐上、潘晨暉(雪子)、戴松門、翁宜泉、宋之山、葛見巖、黃本誠、陳縠水、沈竹窩、沈石泉、王南巖、王檢叔等。
張廷濟富藏金石古器,其清儀閣所藏經(jīng)太平天國運動(紅巾之亂)流散,所撰評識古器諸書未刊者亦多遺失。同治初年,魏錫曾(稼孫)收得此稿,后歸褚德彝,褚氏親為附錄,并從《金石契》《古泉叢話》及他處所見張廷濟手跡中摘錄有關(guān)泉幣言論,拾補于后,以資后世學(xué)者所考。
線裝冊尺寸:24.5×17.5cm
▲2021西泠秋拍
1316?
潘祖蔭(1830~1890)?致趙之謙、胡澍信札冊
紙本?冊頁(共三十二頁)
說明:趙之謙、胡澍上款。
此信札冊共有潘祖蔭致趙之謙、胡澍信札三十二通,其中包括胡澍上款信札二十九通二十九頁,趙之謙、胡澍共同上款的信札三通三頁,其時趙之謙、胡澍二人正在北京投奔潘府。胡澍上款信札中又常提及趙之謙。
信中三人多論及金石文字、古籍書畫的考釋與賞評,其中提及潘祖蔭曾得“盂鼎拓本”、“趙注水經(jīng)”等事。是潘祖蔭、趙之謙這對晚清最重要的金石關(guān)系之重要腳注。
22.3×9.5cm×14?22.5×12cm×2?16×6cm×16
▲2021西泠秋拍
1338?
曾國藩(1811~1872)?致李鴻章有關(guān)攻打太平軍的重要信札
紙本?鏡片(一幀二頁)
著錄:1. 《曾國藩全集·書信1》P3192-3193,岳麓書社,1990年。
2. 《曾國藩全集25·書信》P3192-3193,岳麓書社,1992年。
3. 《曾國藩全集26·書信》P73,岳麓書社,2011年。
4. 《曾國藩全集26》P73,岳麓書社,2011年。
說明:李鴻章上款。李鴻章時任江蘇巡撫,淮軍駐滬。??
此為曾國藩有關(guān)太平天國后期圍攻天京的重要戰(zhàn)役金柱關(guān)之戰(zhàn)信札,作于同治元年9月26(1862年11月17日),提及鮑春霆、羅逢元、周萬倬、朱寬義等,是研究晚清湘軍及太平天國運動的一手珍貴史料。
金柱關(guān)是天京上游的重要關(guān)隘,是此后進(jìn)攻太平府的重要軍事戰(zhàn)略陣地。1862年清軍開始圍攻天京,10月于金柱關(guān)一帶以幾千軍力虐敗四萬太平軍,繼而得以控扼蘇、皖邊界江防門戶,此為后面進(jìn)攻天京之重要一役。此役之后,蘇南戰(zhàn)局發(fā)生逆轉(zhuǎn),太平軍頹勢已不可逆。
此信所書即有關(guān)金柱關(guān)之戰(zhàn),金柱關(guān)水陸各營大獲勝仗,“斃賊六七千,奪賊炮船五十余號”,而此時正值雨花臺大戰(zhàn),太平十三王回援天京,與湘軍大戰(zhàn),故言金陵守局平穩(wěn),后陸兵擬將渡河再擊太平府天京。所及揚局即指屬曾國藩節(jié)制的揚州書局。
此信之前,李鴻章適才由曾國藩推薦署理江蘇巡撫,時淮軍“樹、銘、鼎、慶”四營在安慶集訓(xùn),曾國藩在李鴻章陪同下檢閱淮軍各營,淮軍正式宣告建軍。后淮軍馳援上海,與湘軍形成圍攻之勢,系為曾國藩的重要臂膀。??
曾國藩此番致信李鴻章,所為雨花臺大戰(zhàn)李秀成幾番進(jìn)攻高潮,曾國藩擬借調(diào)李鴻章淮軍進(jìn)攻天京,“掣動忠逆后路之勢”,以解曾國荃之圍困。
20×16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