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奇巧,正極奇生
——淺論王鐸《五言詩》
王鐸作為徐渭之后晚明個性解放思想影響下革新派的領(lǐng)軍人物,他說“擬者,正為世多不肯學古,轉(zhuǎn)相詬語耳。不以規(guī)矩,安能方圓?!庇终f“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后合……故善師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也?!币虼?,王鐸在古與今中更傾向于學古,他認為學古應(yīng)不擬古,很好的分清了二者的關(guān)系。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王鐸(1592 ~ 1652) 行書 五言詩
綾本 立軸
1649 年作
說明:顧鐵符舊藏。
202×50.5cm
1649年的王鐸,已經(jīng)淪為“貳臣”,生活逐漸的穩(wěn)定下來。他開始不理朝政,專心研究書法創(chuàng)作。所以到了這個階段,王鐸的技法最為純熟,被成為“貳臣”的他在情感上也愈加濃烈,使得作品中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對于線條粗細變化的把握逐漸純熟,不但在線條對比上面更加的夸張,而且書寫上面更加的圓潤。作品中王鐸以篆筆意來寫轉(zhuǎn)折,顯得沉著含蓄,有時翻鋒,顯出氣勢和筆力剛健。連帶處停頓明顯,筆觸由重到輕,速度由慢變快,這種變化,在其大軸里面幾乎都有出現(xiàn)。這也成為了王鐸作品中常見的特征。作品中“衲補燕山照,杯浮海水流”一句里的連帶尤其明顯,該句位于作品中部,也是作者寫字興致正高之時,揮灑自如。也可見其對于米芾書法的鐘愛。他以米南宮的書法作為深入傳統(tǒng)的切入點和自己書法風貌形成的突破口,將米字的“刷”筆特征融入到自己的中鋒絞轉(zhuǎn)之中。在行書上和草書上的創(chuàng)作力,都能看出王鐸字形的風貌主要源自南宮。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產(chǎn)量頗為豐富,僅五言詩就有上萬首。本作同為五言詩:“釋子復何事,人如帛道猷。靜看馴鴿下,黙識老龍幽。衲補燕山照,杯浮海水流。寰中幾百寺,計日與同游”。詩文中表達出淡然的感受,被成為“貳臣”之后,不理朝政。王鐸主張“詩言志”,最為尊崇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甚至以杜甫再世自居。大概因為杜甫飄泊的生活,憂傷與痛苦的心境,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以及蕭颯悲愴的史詩風格極能引起王鐸的共鳴。雖然作品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王鐸“一筆書”的功力,但是在字里行間中仍然能夠透露出其對于二王和米芾大量的練習,米芾使得二王的筆法更加豐富,而顏真卿卻更加適合將字形放大,這同樣給王鐸以啟發(fā)。作品中的每個字并非字字端莊,而是富于變化,將二王的中正表現(xiàn)為欹側(cè),將魯公的提按表現(xiàn)為提按的跌宕起伏,使得作品富含生命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
顧鐵符(1908-1990)
王鐸臨古、學古,通過吸取、提煉、創(chuàng)新,將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筆端,沖出古法約束,力矯趙、董書法之流弊,對改變輕松淡雅、流俗萎靡之時風起到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給明末書壇帶來了新的活力。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評價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jié)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俯、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王鐸學書,一生只學二王,本無奇巧,“一日臨帖,一日求索”“拓而為大”。從二王的窠臼里面跳脫出來,然而這并不是野狐禪,而是一種藝術(shù)審美上的追求,王鐸在追求新意和個性的同時,也溯源古人,深得晉韻,是為“正極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