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朝,禮典制度崇尚復古,稽考先秦禮制,青銅器迎來仿古熱潮。宮廷曾據(jù)內(nèi)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宋徽宗酷愛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并設立專門的禮器局以生產(chǎn)仿古器物。南宋延續(xù)了這樣的傳統(tǒng),朝廷祭祀用器遵循政和新成禮器和《博古圖》樣式,并多次制定和頒布禮書用以指導州縣的祭器制造。明清以來,銅器開始使用從暹羅進貢而來的黃銅加以鑄造。銅器,尤其是作為祭祀禮器及文人雅士的香道用具——銅爐,在明清兩朝大放異彩。
中古銅器
▲ 2017西泠春拍
宋·青銅鎏金螭龍耳筒式爐
款:“寶鼎”
說明:原配紅木蓋、座。
帶座高:13.6cm 高:10.6cm
▲ 2017西泠春拍
宋-明·銅錯金銀獸面紋簋式爐
銘文:己□。
說明:北宋以降,品鑒收藏上古青銅器的風尚逐漸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流行起來,伴隨著收藏和賞鑒的不斷深入,當時的制銅名家將商周青銅器的樣式與這一時期流行的失蠟法鑄造技術相結合,制作了許多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時代特點的青銅器作品。配紅木四葉花如意紋底座。
帶座高:11.8cm 高:8.5cm 口徑:9.9cm
內(nèi)腔銘文
銘文第二個字
▲ 2017西泠春拍
宋·藏六藏青銅龍鈕蕉葉紋豆
說明:原配老錦套及老木盒,盒蓋內(nèi)墨書記為藏六所藏。
高:22.5cm 口徑:18.5cm
藏者簡介:秦藏六,是日本以青銅器的創(chuàng)作著名的金屬工藝品師。江戶的文久一年(1861~1864)初代,在有名的龍文堂門下學習了鑄造器物的技術之后獨立。進入明治時期,曾親自鑄造天皇御璽。自此代代相傳以“藏六”為名,繼承傳統(tǒng)的鑄造器物技術,至今仍被推崇為日本金屬工藝的第一人。
▲ 2017西泠春拍
宋-明·青銅祖癸犧尊
銘文:□乍(作)且(祖)癸。
說明:此件犧尊造型古樸可愛,為宋代仿商周時期造型,頗有石鼓山出土的鹿尊之神韻。犧尊通體布卷云紋,頸部飾回紋項圈,背部設有連體尊。由于失蠟法的傳承與流行,后期的銅器澆筑基本都沿用此法,因此商周時期所崇尚的合范基本消失,這件犧尊亦沒有明顯的范線,而其皮殼的銹蝕雖不似商周絢麗,但古著質(zhì)感更添肅穆,具宋代金石之氣。
高:20.5cm
蓋內(nèi)銘文
銘文第一個字
▲ 2017西泠春拍
宋-明·藏六藏青銅壺
銘文:黿父戊。
說明:青銅器是中國商周時期的標志,因其制作精良,后世多有仿者。日本文化崇尚中土,因此多有仿古之青銅器。此青銅壺,撇口束頸,鼓腹,獣首銜環(huán)耳,圈足。頸部為三角紋,腹部繪三層羽狀紋,底部光素。整器端莊大氣,意蘊厚重。原配老木盒。
帶座高:33.5cm 高:31.5cm
明清銅器
▲ 2017西泠春拍
清·大明宣德年製款銅龍紋壽字鼎式爐
款識:大明宣德年製。
高:16cm 寬:11.5cm 長:13.3cm 重:2320g
來源:歐洲回流。
▲ 2017西泠春拍
明·畹若家藏款銅沖耳爐
款識:畹若家藏。
說明:銅爐作為香火承載之器,誕生六百余年來,上至帝王,下至文人,一直為世人推崇備至。此爐為沖耳爐,十七世紀所鑄,扁寬,雙耳窈窕,耳孔扁圓,口沿外翻,膛底稍厚,腹圓垂,足精巧,無處不工,斯爐堪為代表。沖耳之爐,清早以前,耳多秀雅,腹垂且肥潤,清中往后,耳漸肥碩,尤以清晚,耳便臃腫起來。叩之此爐,音妙奇妙,如磬清澈。內(nèi)膛處理亦精細滑潤。皮色呈臘茶,實蘊藏經(jīng),寶光溢彩,赤色密潤,為混合精煉銅也,柔綿如絨,細密膩實,真如冒襄之語“如處子嬰兒之肌膚,必得十二煉,方可鑄出此等高器也”。底留“畹若家藏”私家款,刻工有力,款識規(guī)正,立體感強,為私家款之精品。
高:7.9cm 口徑:11.9cm 重:1290g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 2017西泠春拍
清·銅鎏金出戟扁足鼎式爐
說明:鼎式爐為模仿商周青銅鼎式形制,“鼎”為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屬于青銅器時期的傳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即可謂“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高:13.4cm 重:697g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 2017西泠春拍
明·銅阿拉伯文弦紋香盒(右)
高:5.6cm 直徑:10.2cm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 2017西泠春拍
清早期·銅阿拉伯文雙耳香瓶(左)
說明:據(jù)《明實錄》統(tǒng)計,從洪武至成化的百年間,自西方來的穆斯林近七十批,其中宣德六年的一次來歸就達三百余口。伊斯蘭人口的大量涌入,使伊斯蘭文化在中原得到廣泛傳播,且因正德皇帝信奉伊斯蘭教,故明代形成繼元代之后穆斯林文化的新高峰,常有帶阿拉伯文紋飾的器物出現(xiàn)。此瓶即為典型風格。
高:14.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