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泠春拍
清中期·龔心釗舊藏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壺
款識:香蘅(底款);彭年(把款);曼生(刻款)
盒內(nèi)鑒藏?。糊徯尼撜尜p印、陶冶性靈、瞻麓齋、龔釗秘玩
木盒簽條:曼生百衲壺。懷志。
盒內(nèi)書:楊彭年,陽羨人,合家皆善冶匋,陳曼生作銘,使為制茗壺而名益重。其女香蘅所作尤為密致,然所傳不多,得者尤珍逾拱璧。此裋褐壺,式雅色異,曼生自鐫銘,可寶。丁丑正月懷希。
鐫刻:勿輕裋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曼生銘。
6×11cm
這件「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百衲壺」,為清末收藏大家龔心釗舊藏,癭木盒外由龔氏題簽「曼生百衲壺」,內(nèi)襯亦有多方藏印與一紙題記,十分珍貴。壺形制小巧,把下鈐「彭年」小章。壺底鈐「香蘅」長印,「香蘅」即陳曼生之子小曼寶善。
龔心釗匣上題識
此壺器形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diào),簡潔質(zhì)樸,氣度不凡。壺身大小如拳,手感極佳,入手溫潤可人。胎身寶光煜煜,燦若朝霞,泥色褐中泛紅,錯落披飾著黃、褐深淺色泥,斑駁一似碎布補綴之百衲僧衣,泥色運用傳神,呼應(yīng)銘文,讓人心生贊嘆。
壺身題銘:「勿輕裋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曼生銘」。當(dāng)代大石齋唐云(1910-1993)所藏清郭頻迦題字,朱石某摹《茗壺二十品》,所勾繪的曼生壺式中,即有此百衲式及銘文。此手稿首頁題「陶冶性靈 頻迦」,右署「承名世鉤朱石某摹本」,是以前鑒別和仿制曼生壺的底冊。
百衲,指出家人用信眾捐助或施與的多片碎布補綴而成的僧衣。這件「香蘅款曼生銘百衲壺」,雖與《茗壺二十品》的白描百衲壺形制稍異,但楊彭年透過色泥技巧,反而讓此壺更貼近「百衲」的精神。壺銘「勿輕裋褐」,裋,發(fā)音同樹;褐,指麻料編織的粗布。裋褐,即指貧賤人家所穿的粗布短衣,壺名「百衲」與銘文「裋褐」均與壺身的斑斕色泥相應(yīng)和。
壺銘「其中有物,傾之活活」。活活,為水流聲,此處指注茶的水聲,更是隱喻智者的腹中經(jīng)綸與人生智慧。綜觀全句銘文寓意為:切勿以貌取人,有內(nèi)涵的貧士,往往能說出令人振聾發(fā)聵之言。此外更可以引申解讀為:為人治學(xué)應(yīng)該像百衲衣一樣,必須虛懷廣納,不因人廢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能提升自己的學(xué)識與胸襟,言之有物,汲之不窮。此壺切茶、切壺,更切處世哲理,確是典型的曼生壺。
龔心釗匣上鈐印、題識品評
龔心釗珍賞印、陶冶性靈、瞻麓齋、龔釗秘玩(鑒藏印)
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大家龔心釗
此壺原為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大家龔心釗舊藏。龔心釗(1870-1949),字仲勉,又字懷西,一作懷希,號瞻麓、勉齋,室名「瞻麓齋」,安徽合肥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光緒34年出任清國駐坎拿大(今加拿大)總領(lǐng)事。辛亥革命后長居北京。龔心釗于三、四十年代曾活躍于上海,收藏極豐,尤愛紫砂,藏品常用硬木制成,內(nèi)以絲絹或織錦包面,每于匣上鈐印、題識品評。龔氏后人將部分舊藏捐贈上海博物館,其余散入各地藏家,因藏盒題記的特色,龔氏舊藏每易辨識。重慶三峽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均庋藏有若干龔氏遺珍。
銘文署款「曼生」,即陳曼生(1768-1822),清浙江錢塘(今余杭)人,名鴻壽,字子恭,號曼生,一號種榆道人、曼公、曼龔、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等,西泠八家之一,善書法、篆刻,嘉慶十六年(1811)左右,任溧陽縣宰,好紫砂工藝,自繪紫砂壺圖樣,請楊彭年及楊之弟妹等良公制壺供坯,并與幕客在壺身刻銘,題記吟詠,是謂「曼生壺」。
把下鈐款「彭年」,即楊彭年(1772-1854),清宜興制壺名手。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dāng)時制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楊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壺,渾樸工致。傳大彬手捏法,雖隨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
此壺曾于2013年在臺灣歷史博物館主廳”國家畫廊”展出。并先后著錄于2008年黃怡嘉、李富美主編,《紫韻雅翫》(臺北,天地方圓);2013年史俊棠、黃健亮主編《陶都風(fēng)寶島情》(臺北,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著錄于《紫韻雅翫》
著錄于《陶都風(fēng)寶島情》
目前所見「香蘅」款曼生壺不多,其一,江蘇淮安市博物館藏「香蘅款三足扁壺」一具,肝紫色,壺肩鐫銘︰「臺鼎之光,壽如張蒼。曼生作乳鼎銘」。把下鈐「彭年」小印,底鈐「香蘅」篆文長方章。此壺為1986年出土于淮安市河下鎮(zhèn)清代王光熙墓,其人不可考。
江蘇淮安市博物館藏 香蘅款三足扁壺
其二,上海博物館藏「香蘅款小周盤壺」一具,壺肩鐫銘「吾愛吾鼎,疆食疆飲。曼生作乳鼎銘」,把下鈐「彭年」小印,底鈐「香蘅」篆文長方章。兩壺均為小壺,高僅3.7公分,彌足珍貴。
上海博物館藏 香蘅款小周盤壺
(文:黃健亮 圖文資料整理:西泠拍賣)